是数字大棚里蓝莓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三倍的丰收之景,是村子里智慧化场景遍布的高级之感,也是村民们办事只跑一扇门的愉悦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溧水区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动案例。
2020年10月,溧水区入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后,着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升级、乡村数字治理等工作,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数字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溧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深化数字赋能,不断促进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技术为农业发展添动力
40多种蓝莓分别需要什么样的生长温度、营养肥料以及土壤PH值,对于种植蓝莓的“老把式”俞小花来说早已烂熟于心。而这,并不是她成功的“秘密武器”,基于5G技术搭建的一套智能化养殖模式,才是她的制胜法宝。
在种植蓝莓黑莓产业示范园里的数字农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清楚显示着当前蓝莓的生长阶段,土壤PH值、土壤水含量、环境温度均有一套标准数据。几米外的实验大棚里,一旦实时传感器传回的数据与标准数值有所偏差,这一“智慧大脑”便会发出指令,大棚里的加温管和水肥管自动打开,增减温度、增减水肥,不一会儿便恢复到正常生长环境。
“可不要小瞧了智能化种植模式,既能实现标准化,减少人工成本,又能提高产量、提升质量。”说到这,基地负责人俞小花打开了话匣子,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拿夏季收获的蓝莓来说,传统露天种植的蓝莓亩产是700多斤,普通设施农业亩产达1200到1500斤,而这种数字农业亩产可达3000斤,以最少的人工投入收获更多回报,这是基地成为智慧农业标杆的根本之处。”
两莓产业示范基地是溧水建设数字乡村、赋能农业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无论哪一种形态都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和支撑,首要之处在于完善农村新基建。
对此,溧水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业无人机、智慧型电气化大棚等逐步亮相生产舞台。数据显示,全区新增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主体超40家,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占比达27%,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农业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在农村有了更多应用场景。
数字化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销售端同样也得触网,发展农业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最优路径。溧水依托无想田园、金色庄园、含羞草等一批优质企业和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莓小兔、花师傅等品牌的农产品被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截至9月底,全区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数347个、网店数439个,网上销售总额达7.87亿元,同比增速达10%。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日益融入乡村经济,而农业也在积极拥抱数字化,二者之间的“双向奔赴”注定会擦出农村产业的振兴火花。
引领示范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客流信息通过5G平台实时掌握,VR技术现场还原革命场景,一屏浏览全域村情村务……数字乡村,在白马镇李巷村有了新的诠释。
李巷因其独特深厚的红色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村里实现增收的同时,也加重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正因如此,李巷被选为溧水区乡村数字治理试点,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方面实现智慧景区“透明化”,运用智能化技术打造红色景点,数字治理、智慧旅游成为红色李巷的一张特色名片。
事实上,李巷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成功探索得益于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谋划和布局。位于白马镇的这座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农高区,自获批之日起就被赋予重要使命。尤其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溧水高起点打造“智慧农高区”国家级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全面推进数字化在全镇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被示范和智慧这样的荣誉加身,科技创新必然会成为南京国家农高区的主要职责,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的五花肉在这里问世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南京国家农高区借助“外脑”,集聚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数十个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一批“最强大脑”在园区云集,一批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农业拥有了“高智商”,乡村治理也走上了“数字化”的发展轨道。
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监测、数字治理……更多数字乡村建设的应用场景在南京国家农高区逐一实现。以国家级农高区为引领,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数字乡村建设在溧水将会有更多的可能。
以人为本为村民生活谋福利
“以前办理水电气业务开通手续要到城区办理,还得跑三个地方,不仅需要很多材料,有时跑一次还未必能办成,简直太麻烦了。”家住东屏街道屏湖佳苑的姜先生感叹道,自从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后,办理水电气只需一个窗口,十几分钟就能办好,真是太方便了。
以往,东屏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所能办理事项仅有溧水区行政审批局下发的107项标准化事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业务开通、市民卡办理等高频业务还需要到溧水城区和街道自来水、供电业务大厅等不同部门办理。材料繁杂不说,还要来回折腾,成为不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特别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居多,多地跑的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东屏街道经过多次调研,主动对接溧水区行政审批局及相关职能部门,拓展服务事项,目前中心内办理事项从原来的107项增加到379项。
与此同时,街道引入“云桌面”技术,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工作人员在一台电脑上就能办理多个部门的业务。此外,街道还在南京率先开展水电气报建一体化业务、市民卡业务全流程办理,真正实现了“一窗通办”的高效便民服务。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进农村,溧水利用乡村治理大联动平台进行区、镇两级指挥,构建60个部门联动,113个村(社)互联的群众诉求体系,线上受理处置群众诉求,累计受理各类诉求40多万件,综合处置率达99.9%以上。
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安全。溧水实施“雪亮工程”,已接入3.8万路视频监控,治安监控探头实现村庄全覆盖,提高村民安全感;155个智慧站台和477辆智慧公交车,实现镇街、行政村公交全覆盖,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乡村治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建设数字乡村的根本也在于惠民利民。溧水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